栏目分类

热点资讯

你的位置:皇冠好在哪 > 新闻动态 >

对比陈梦妈妈逄敏,才懂王楠这般温柔_虎妈_,世间少有

发布日期:2025-05-22 13:41    点击次数:113

“虎妈”的两种打法:陈梦的眼泪与笑笑的旋转木马

乒乓球奥运冠军陈梦4岁开始练球,9岁进省队,13岁进国家队,一路打到世界冠军。

但提起童年,她最深的记忆不是领奖台,而是母亲逄敏的巴掌。

“教练打哪儿,回家我妈就打哪儿。”陈梦说这话时语气平静,但听的人心里直发紧。

逄敏的教育方式简单直接:练球必须听教练的,受委屈不许哭,越想要的东西越不给。

陈梦小时候一度怀疑自己不是亲生的,因为别的孩子摔倒了有妈妈哄,她摔倒了得先看母亲脸色——哭出来就再加练两小时。

这种高压手段效果显著。

陈梦的球技突飞猛进,但性格也被磨得棱角全无。

31岁时,她对着镜头说最想坐旋转木马,因为小时候连游乐场大门朝哪开都不知道。

逄敏后来承认心疼,但坚持不后悔:“要是当年心软一点,她哪能有今天?”

同样是培养孩子打球,另一位大满贯冠军王楠走了另一条路。

她女儿笑笑也每天训练,但训练场外的生活截然不同。

笑笑哭鼻子时,王楠不会吼“憋回去”,而是先问清楚原因。

动作学不会?

慢慢练。

比赛输了?

分析问题下次再来。

甚至训练结束后,母女俩还能一起去摘草莓、逛游乐园。

最有趣的对比在“输赢观”上。

逄敏给陈梦灌输的是“必须赢”,以至于陈梦后来坦言:“赢就是我的信仰。”而王楠告诉笑笑:“先学会输,才知道怎么赢。”有一次笑笑输球后主动给对手鼓掌,王楠在旁边笑得比赢了还开心。

两种教育方式,像乒乓球的两种握拍法——横板凶狠,直板灵活,都能打出冠军,但球路完全不同。

陈梦的童年像一张拉满的弓,绷得太紧反而少了点弹性;笑笑的生活则像乒乓球台上的攻防转换,该发力时不含糊,该放松时也不硬撑。

如今陈梦功成名就,逄敏的严厉成了“成功经验”;笑笑还在成长,但已经懂得自己规划时间,发着高烧也不耽误训练。

有意思的是,当记者问笑笑“妈妈凶不凶”时,小姑娘眨眨眼:“打球时是教练,回家就是妈妈呀。”

竞技体育从来不相信眼泪,但或许可以给旋转木马留个位置。

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,无低俗等不良引导。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们



我的网站